相关术语与概念
中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制成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药饮片 Chinese herbal piece
中药饮片系指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药品。其临床应用形式有传统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等。
中药汤剂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中药汤剂系指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剂型。
文火 Slow fire
即弱火,指煎药的火力较弱,能保持汤剂微微沸腾的火力。
武火 Strong fire
即强火,指煎药的火力较强,能保持汤剂强烈沸腾的火力。
特殊煎煮是指因临床不同医疗用途或药物不同性质而采取的特殊的煎煮措施,主要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方法,因临床不同医疗用途的特殊煎煮需求应按临床医生处方注明要求执行,如大黄是否后下;因药物不同性质而规定的特殊煎煮方法则不论医生处方是否注明均应按本技术规范执行。
先煎药物原则上应先煎煮沸腾大于20分钟后(具体品种及先煎时间见附录 《常用特殊煎煮中药饮片品种及煎煮参数》),再投入其它药物(已先行浸泡)同煎。先煎的中药饮片品种共分为两类,①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饮片(该类中药饮片经过破碎处理后也可按常规药物煎煮或采用久煎方法);②有毒中药饮片。
后下的中药饮片应在煎煮结束前一定时间投入群药同煎(具体品种及参数见附录《常用特殊煎煮中药饮片品种及煎煮参数》)。后下药物分为两类: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饮片(该类品种应在一煎时后下);②久煎易破坏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饮片(该类品种应在二煎时后下)。
另煎(另炖)的中药饮片主要为一些贵细饮片。另煎药应当切成薄片,煎煮2次,每次1小时,取汁;另炖药应当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小时,取汁;所煎(炖)得的药汁还应当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服用。
烊化(溶化)的中药饮片品种分为两类:①胶类药物,单独用水或黄酒加热烊化,然后兑入汤液一起服用;也可将其加入已煎好的药液中,文火煎煮,同时不断搅拌,至药物溶解即可;也可打成粗粉趁热加入煎液溶化即可。②易溶于水的药物,可溶入煎好的汤液中,搅拌至药物溶化使用。
包煎:需要包煎的中药饮片应当装入符合食品或药用级别包煎材料中与其它药物同煎,包煎容器应能保证药液与药物充分交换且药物不漏出,包煎容器材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该类中药饮片分为四类:①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中药饮片;②漂浮于液面或沉于锅底的中药饮片;③带有绒毛的中药饮片;④易使药液浑浊的中药饮片。
煎汤代水:应将药料先煎煮15-25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用药液煎煮方中其他药料。
图片
中药的特殊煎法
煎药是一门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技艺,如果您认为煎药只是把药材放进锅里,加水煮一会儿,那就大错特错了。从煎锅、用水的选择,到不同药材需要煎煮的时间及火候的调整都大有讲究。倘若煎煮和服用方法不当,即便药材组方和配伍皆严密,中药汤剂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本草纲目》载:“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2025年版《中国药典》对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材作出的规定。
壹
图片
入汤剂需先煎、久煎的中药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制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等)先煎、久煎3-15g制川乌先煎、久煎1.5-3g制草乌先煎、久煎1.5-3g磁石先煎9-30g紫石英先煎9-15g自然铜多入丸散服,入煎剂宜先煎3-9g瓦楞子先煎9-15g牡蛎先煎9-30g石决明先煎6-20g龟甲先煎9-24g鳖甲先煎9-24g珍珠母先煎10-25g赭石先煎9-30g滑石先煎10-20g生石膏先煎15-60g水牛角宜先煎3小时以上15-30g赤石脂先煎9-12g青礞石多入丸散服3-6g入煎剂,布包先煎10-15g金礞石多入丸散服3-6g入煎剂,布包先煎10-15g蛤壳先煎,蛤粉包煎6-15g钟乳石先煎3-9g禹余粮先煎9-15g鹿角霜先煎9-15g注:包括各种煅制品。
贰
图片
入汤剂需要后下的中药、不宜久煎的中药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
豆蔻
后下
3-6g
沉香
后下
1-5g
青蒿
后下
6-15g
苦杏仁
生品入煎剂后下
5-10g
降香
后下
9-15g
砂仁
后下
3-6g
钩藤
后下
3-12g
徐长卿
后下
3-12g
番泻叶
后下,或开水泡服
2-6g
薄荷
后下
3-6g
大黄
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3-15g
鱼腥草
不宜久煎
15-25g
叁
图片
入汤剂需要包煎的中药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
儿茶
包煎;多入丸散服
1-3g
车前子
包煎
9-15g
辛夷
包煎
3-10g
海金沙
包煎
6-15g
旋覆花
包煎
3-9g
葶苈子
包煎
3-10g
蛤壳粉
包煎
6-15g
滑石粉
包煎
10-20g
蒲黄
包煎
5-10g
注:包括各品种的炮制品。
肆
图片
入汤剂需要烊化兑服的中药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
龟甲胶
烊化兑服
3-9g
阿胶
烊化兑服
3-9g
鹿角胶
烊化兑服
3-6g
伍
图片
研粉(末)冲服,嚼服的中药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
川贝母
入煎剂
3-10g
研粉冲服
1-2g
平贝母
入煎剂
3-9g
研粉冲服
1-2g
三七
入煎剂
3-9g
研粉冲服
1-3g
花蕊石
入煎剂
4.5-9g
多研末服
未明确
胡椒
入煎剂
2-4g
多研末服
0.6-1.5g
湖北贝母
研粉冲服
3-9g
醋芫花
水煎服
1.5-3g
研末吞服
0.6-0.9g/次,1次/日
鹿茸
研末冲服
1-2g
蜂胶
多入丸散用,或加蜂蜜适量冲服
0.2-0.6g
猪胆粉
冲服或入丸散
0.3-0.6g
黄蜀葵花
水煎服
10-30g
研末内服
3-5g
金钱白花蛇
水煎服
2-5g
研末吞服
1~1.5g/次
蕲蛇
水煎服
3-9g
研末吞服
一次1~1.5g,一日2~3次
使君子仁
多入丸散或单用,作1~2次分服
6-9g
炒香嚼服
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夏天无
研末分3次服
6-12g
陆
图片
另煎兑服、磨汁兑服、直接溶入煎好汤剂、泡服、研末敷或化水用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2025版药典用量
人参
另煎兑服
3-9g
研粉吞服
1次2g,一日2次
西洋参
另煎兑服
3-6g
红参
另煎兑服
3-9g
羚羊角
宜另煎2小时以上
1-3g
磨汁或研粉服
0.3-0.6g
芒硝
—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6-12g
玄明粉
溶入煎好的汤液中服用
3-9g
哈嫫油
用水浸泡,炖服
5-15g
胖大海
沸水泡服或煎服
2-3枚
鸦胆子
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
0.5-2g
酒制蜂胶
多入丸散用,或加蜂蜜适量冲服
0.2-0.6g
白矾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0.6-1.5g
木鳖子霜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
0.9-1.2g
柒
图片
非药典品种特殊用法
中药名称
特殊用法
用量
龙骨
先煎
15-30g
竹沥
溶入煎好的汤液中服用
30-50g
琥珀
研末冲服
1.5-3g/次
海狗肾
研末冲服
1-3g/次
泽漆
先煎,久煎
3-9g
灶心土
布包先煎
15-30g
煎汤代水
60-120g
南瓜子
研粉,冷开水调服
60-120g
鹤草芽
研粉吞服(空腹)
30-45g/日
雷丸
饭后温开水调服
5-7g/次,日3次
榧子
水煎服
10-15g
炒香嚼服
15g/次
芜荑
水煎服
3-10g
炒香嚼服
2-3g/次
昆明山海棠
先煎
6-15g
雷公藤
先煎1-2小时
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带皮根10-12g
雪上一枝蒿
炮制后研末吞服
0.02-0.04g
五灵脂
包煎
3-10g
图片
禁用、慎用、特殊药物用量
壹
图片
孕妇禁用
重楼、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川乌、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土鳖虫、马钱子、破血药、马兜铃、洋金花、朱砂、全、蜈、麝香、轻粉、砒石
贰
图片
孕妇慎用
桂枝、蝉蜕、天花粉、漏芦、大血藤、射干、鸦胆子、牡丹皮、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厚朴、慧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冬葵子、虎杖、附子、肉桂、吴茱萸、枳实、苦楝皮、槟榔、三七、茜草、蒲黄、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自然铜、血竭、穿山甲、天南星、白附子、合欢皮、代赭石、刺蒺藜牛黄、冰片、鳖甲
叁
图片
大毒
巴豆、川乌、昆明山海棠、雷公藤、马钱子、斑蝥、红粉、砒石
肆
图片
有毒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蕲蛇、香加皮、附子、苦楝皮、半夏、天南星、白附子、黄药子、白果、洋金花、朱砂、全蝎、蜈蚣、仙茅、罂粟壳、涌吐药、雄黄、硫黄、土荆皮、蟾酥、轻粉、铅丹
伍
图片
小毒
苍耳子、贯众、重楼、鸦胆子、吴茱萸、川棟子、艾叶、土鳖虫、水蛭、皂荚、杏仁、刺蒺藜、蛇床子
陆
图片
用量
细辛、青黛、雷公藤、丁香、荜茇、荜澄茄、儿茶、水蛭、虻虫、羚羊角→1~3g
鸦胆子→0.5~2g熊胆粉→0.25~0.5g甘遂→0.5~1g
芫花、大戟、川乌、鸡内金、琥珀、硫黄→1.5~3g
巴豆霜、珍珠→0.1~0.3g
马钱子、洋金花、胆矾、铅丹→0.3~0.6g
血竭→1~2g;肉桂、沉香→1~5g;吴茱萸→2~5g
乳香、没药、蜈蚣→3~5g
马勃、番泻叶、芦荟→2~6g
蝉蜕、龙胆、牵牛子、全蝎、罂粟壳→3~6g
虻虫、皂荚→1~1.59
朱砂→0.1~0.5g;轻粉→0.1~1.29;雄黄→0.15~0.1g
牛黄→0.15~0.35g;麝香→0.03~0.1g;斑蝥→0.03~0.006g
冰片→0.15~0.3g;苏合香→0.3~1g;蟾酥→0.015~0.03g
砒石→0.002~0.0049
香薷→发表,量小,冷服;利水宜大量浓煎;南瓜子→冷服
图片
中药正确的服用
壹
图片
服药温度
1.温服 一般汤剂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用。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可和胃益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2.冷服 是指等药液煎好等冷却后再进行服用。呕吐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
3.热服 一般解表药如伤风感冒类药物宜趁热服用,以达到发汗目的。
4.顿服 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性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果,如化瘀药。
此外,易于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在服药前,先嚼一片生姜或橘皮再服,可防止呕吐。贰
图片
服药剂量
汤剂的服用量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其质或淡或浓,难以适合病情的需要。(1) 成人服用量一般每次约 150ml,每日2次。(2) 儿童服用量一般每次 75ml,每日2次。婴儿酌减。小儿服药,宜浓缩体积,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叁
图片
服药时间及次数
服药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可分为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睡前服及特殊用法。1. 饭前服 通常是指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当病变部位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部位,应饭前可以使药物尽快到达病变部位。如补益之类的药物参苓白术散等,因为胃肠排空时,药物能尽快通过胃到达肠道,进而被肠道吸收发挥作用,不会受到胃内食物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疗效。2.饭后服 通常是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以及苦寒的药物,在胃内食物的稀释下,可以减少这些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作用。3.空腹服 如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建议在早晨空腹,可使人体充分吸收。驱虫药也宜空腹。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肠道被寄生虫吞食,从而达到较好的驱虫效果。泻下药物也宜空腹服用,可使药物保持较高浓度到达肠胃发挥作用。4.睡前服 通常指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安神,镇静催眠的药物如酸枣仁汤,宜睡前服,能够很好的改善睡眠质量。5.特殊用法 如截疟药应在发作前2-3小时服用,慢性病要定时服药。调经药应在月经前或经期后服用。肆
图片
服药饮食禁忌
1.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影响病人恢复健康。2.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辛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因酒类、辛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厚膩易生热生痰,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 3.服解表、透疹药时,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敛作用,有碍于药物的解表、透疹作用。4.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茶叶、萝卜的凉性及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的温补脾胃的功效。图片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25版;
2.《中药学》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可靠的配资门户,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